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6篇
  免费   549篇
  国内免费   445篇
耳鼻咽喉   100篇
儿科学   96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409篇
口腔科学   116篇
临床医学   1341篇
内科学   964篇
皮肤病学   48篇
神经病学   150篇
特种医学   3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933篇
综合类   2683篇
预防医学   795篇
眼科学   73篇
药学   1042篇
  5篇
中国医学   1473篇
肿瘤学   27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545篇
  2013年   446篇
  2012年   475篇
  2011年   527篇
  2010年   465篇
  2009年   486篇
  2008年   487篇
  2007年   515篇
  2006年   607篇
  2005年   668篇
  2004年   650篇
  2003年   468篇
  2002年   389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29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206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癌(ICC)病人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TO)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TO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八一医院收治的261例行肝切除术的ICC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TO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权重构建预测TO的评分模型。结果 261例ICC病人中,67例(25.7%)术后发生TO。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和T分期[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癌症分期]为术后TO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此4项因素构建的评分模型显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最佳截断值为-1.9分,其敏感度为67.2%,特异度为62.9%。一致性检验显示其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有着较好的一致性(χ2=1.350,P=0.853)。结论 基于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T分期4个因素建立的评分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ICC病人术后TO的可能性,即手术时间短、无肝硬化、肿瘤直径<5 cm的年轻ICC病人肝切除后获得TO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3.
14.
15.
银杏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其种仁银杏果(白果)含有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同时也含有银杏酸、4-甲氧基-吡哆醇等有毒成份,过量食用会产生毒副作用,甚至致死。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银杏各种活性成分、毒素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毒性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概况总结,为银杏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是由NMDA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常以发热、头痛为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意识水平下降或昏迷。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真菌感染,其在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病,常以发热、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抗NMDAR脑炎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对作者医院收治的1例抗NMDAR脑炎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进行报道。1病例报告患者女,60岁,因“头痛6个月,头痛加重伴有精神行为异常1个月”于2018-08-08入作者医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138例,观察组(69例)行颈动脉穿刺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对照组(69例)行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诊治、并发症以及死亡情况; 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mTICI)量表评估血管再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l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 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缩短,取栓次数减少(P<0.05),观察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mTICI分级高,术后30 d内NIHSS评分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高(P<0.05); 入院NIHSS评分≥15分、侧支代偿不良、取栓次数>3次、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50 min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进而提高血管成功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患者预后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